你好,很詳細的資料呢!
照初步來看,如果缸內的其他生物沒有出現異樣,有70%機會是那條娃娃魚患上了消化糸統的疾病,例如「
消化不良」、「
腸炎」或「
便秘」等。除了你先前有所提及的症狀外,不妨試試再留意一下那條娃娃魚是否有單一或同時出現以下的幾種情況,不過魚細有時都會幾難作出觀察:
- 不易排便
- 時不時身體出現抽筋
- 糞便逞白色或液體狀
- 時不時口吐小氣泡
如果有的話,那就是魚本身的消化糸统出現問題,放着不管的話會導致身體虛弱從而引發其他疾病。建議暫時用隔離箱將牠在缸中分隔幾日,讓其可以專心休養,還要大幅減少餵食,魚糧也盡可能用些高質少少和逞粉狀的乾糧,使牠能夠容易消化。其間若果牠肯重新開口,亦不要用回正常的餵食量,減糧需要維持一段時間。如果處理得好,問題相信不大。
通常新魚落缸還未夠一星期,在餵食量方面要非常注意和留心。由於新環境和未完全適應水質而令體質轉弱的關係,很多時新魚都會因為餵食過量而引起其他不必要的併發症,嚴重的更可能會導致死亡;這也是為何很多魚友會將新魚先分開養在隔離箱或醫療缸的其中一個原因,因為一來可以觀察新魚本身是否有問題,另外也可以方便控制其餵食量。
就算在平時餵魚時,也要以在10鐘內能完全食完為準則,避免因魚糧因長時間留在水中而令「
水質受到汚染」,這也是另外的20%可能性。
正如先前所講,新魚由於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新的環境,對水質的變化會相對地敏感,而且適應能力亦會遠較舊魚為低,短時間內水質好壞的浮動只會增加牠的壓力;小則可以令牠的抵抗力進一步轉弱,大則可以致命。要數小時才能完全吃完的豐年蝦,其間對水質的影響,或對過濾糸統所構成的額外負荷,是絕對可以肯定的,而且對水少的細魚缸影響尤其大;建議用NO2試劑檢測一下水中的亞硝酸鹽(nitrite)含量。
你的缸開缸已有半年,過濾糸統應巳成熟,如果掛濾流量足夠的話,理論上水中亞硝酸鹽的含量應該會維持在0ppm左右;若果試劑顯示超過0.1ppm的話,那就代表硝化糸統失衡,令水質在短時間內受到汚染。此時最好先換五份一水,然後落定量的硝化菌去解決燃眉之急,再等一段時間讓硝化糸統將水中多出的廢物處理掉,使一切回復平衡。
另外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水清並不代表水質好,有很多有害致命物質,並不是用肉眼可以發現的,例如NH3、NO2等,正如不可以用肉眼去衡量水中含CO2和O2的份量一樣。
最後的10%的可能性,亦是大家最不想見到的,就是由生餌引起「
細菌感染」。
缸中狀態好的舊魚,由於抵抗力較佳,就算水中存在少量的細菌對牠們影響也不大;但對於新落缸的魚來講,因未適應新環境,本身處於虛弱狀態,魚身保護黏膜亦未完全分泌正常,扺抗力自然較差,故很容易令細菌有機可乘。所以對新魚來講,餵乾糧會比較穩當,等一切安定下來後,才改或加餵生餌。
如果真的是細菌感染的話,由於暫時只屬前期,可能還未有徵症出現,故很難給你提供確實有用的意見;不過若果情况真的轉壞,可以試試用「上野黃粉」進行藥浴。上野黃粉中含有少量擴生素,能有效地對付細菌感染。藥浴時一定要分缸處理,份量上是將1g溶於5L水中,為病魚進行不多於30分鐘的藥浴,每日一次,連繼3日,其間最好用氣泵打氣;完成後無論有效與否都要停止繼續藥浴,等候病魚慢慢自行康復。
當然,一定要肯定那是細箘感染,才好使用黃粉,或甚至是其他藥!
其實所有的生餌,例如在魚街有售的袋裝豐年蝦,或甚至是急凍的UV赤虫或豐年蝦等,當中可能混有細菌或病毒,如果未經檢疫或消毒就放落缸,好有可能會在缸中的水傳播,或直接從進食的過程中使魚受到感染,其中以袋裝浸在水中的豐年蝦風險最大。
由於不清楚你在豐年蝦未落缸前是否有做任何的檢疫程序,所以很難斷定那條娃娃魚的問題是否因為細菌感染而做成,雖然並不能排除這個可能。
每次準備餵豐年蝦的時候,個人喜歡先用水喉水將其溶解(急凍的),然後倒入魚網中,再用水喉水沖約2分鐘後,才放入缸中;袋裝的話亦可以同樣地先將豐年蝦倒入魚網,再冲水,亦記著千萬不要將袋中的水也一併倒入缸中。如果想再安全點的話,可以先用稀釋10倍的TDC(Taiyo Diseases Control)浸生餌約1至2分鐘,然後用水喉水沖乾淨才放落缸。雖然這做法會令蝦本身的營養價值大打折扣,但個人覺得安全比起任何風險也來得重要。
至於是否因為吃了缸中白扁蟲的問題,個人就相信可能性不大。
希望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