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條的具大回響, 主要原因是回歸後六年所累積下來的民怨,
這六年所累積下來的民怨, 主要原因是經濟困境和政府表現不好, 試想想, 如果今天大家還是像九七年初的經濟環境, 二十三條的回響很可能沒有現在那樣大.
經濟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香港以往的經濟結構, 長期過於倚賴地產, 本土經濟主要由地產帶動, 亞洲金融風暴吹破了泡沫, 地產完了, 其他行業也被拖垮了, 也沒其他經濟活動可以代替地產從新帶動經濟, 經濟一落千丈 , 政府搖擺不定的政策對經濟活動的實質影響相對環境因素 來說是非常有限的. 我不是說政府幹得好, 而是說政府幹得好不好對經濟困境的影響有限.
以往過於倚賴地產才是問題的所在, 為什麼我們以往會過於倚賴地產? 香港以往多年是實行高地價政策, 經濟是由地產帶動, 當時發展地產是最容易賺錢的, 大部分商人都主力發展地產, 沒好好分散投資發展其他計劃. 地產泡沫爆破後什麼也沒有了. 從正面去看, 如地產泡沫到現在還未爆破, 到要爆破時, 我們跌得更慘. 泡沫爆破了加快了轉營.
為什麼地產泡沫爆破到現在香港經濟還是一缺不振? 除了環境因素和政府沒有好政策外, 最主要原因是經濟結構轉營不是幾年便可以成功的, 一個只懂發展地產的社會, 要多久才能找到另一條成功路線. 其次是香港人變了, 以往多年前香港人自力更新的精神消失了, 以前靈活變通的精神消失了, 以前的信心消失了, 不屈不撓的精神消失了, 現在只見到的是埋怨, 幸運的是香港人仍然非常努力, 如能把怨氣轉化成轉營動力, 香港
精神便會回來的, 不耍記望政府會做什麼, 沒用的. 靠自己吧.
香港以往的成功, 是因政府小做事, 小指手劃腳, 自由放任政策, 政府只做好最基本的和提供良好營商環境便足夠. 其他的由香港人自行發展吧, 香港人儲蓄了很大的力量等待釋放出來, 現在見到的只是怨氣, 希望很快能夠找到新的轉營路線, 把大家的力量正面地釋放出來.
我覺得回歸後六年, 自由是沒有小了, 單是看二十三條的發展, 社會上各種聲音, 以能證明香港的自由. 遺憾的是我們把自己看得太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