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鬼 寫:
回kclkcl,恕我理解能力一般,我不太明白你想表達甚麼……
不過,我想跟你說:香港人的進步與財富,很多環境和政治因素使然的。天曉得菲律賓人放在香港那樣的場境和歷史中,會不會做得比香港人更好?
對自己的成就引以為傲無可厚非,但須知到當中多少福氣是天賜的,也請厚待沒你那份福氣的人。
-----------------------------------------------
呵呵,我跟貝斯卡兄一樣,認同這是「資本主義制度」帶來的後果。但撫心自問一句,現代人推崇的自由、民主,那個不是資本主義的後果?
說穿了,這些包藏著的人類貪婪的天性。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其實並不如理想中那麼「理所當然」。
其實關於飼養野生魚的問題,我記得我曾經在此站上跟人爭論過(回想起來當時真有點莽撞

)。但我還是認為對飼養野生魚和海水魚的同好得公平一點,破壞海洋最烈的不是飼養者,而是進食者。進食野生魚的,吃掉就沒有,只有減少沒有增加。而且是今天吃一條明天吃一條的,極速的消耗。但好的飼養者,不論海水、淡水,不會想讓魚輕易的死亡,甚至會進行繁殖。會每天都買觀賞魚的人是少數,會每天都買魚吃的人卻是多數。良好的觀賞魚巿場,那種對自然的損耗是慢速的,而且還有回饋自然的可能性。而且觀賞魚飼養者需要長期的投放精神和金錢,並不如進食者那樣吃掉就完。不是凡是人都願意、可以成為飼養者,但吃魚卻是有一張嘴的人都可以。好的養魚的人會有保育的概念,好的食客卻往往只會想怎麼煮得好吃。再者,恰當的採補,可以是很多開發中的國家的貧民維持生計和擺脫貧困的方法。與其怪責別人竭澤而漁,為甚麼不想一個辦法可以同時維持漁民生計和生態平衡的?將食用的巿場變成觀賞的巿場,將對蒸煎炆燉的認變成對原生地、自然的認識,讓人類對水族生態的損耗回到合理的水平之下,可以是一個契機而不是一種危害。
我不認為自由、民主是資本主義的產物, 而是在任何制度下也可以自由、民主, 只在人的選擇, 我反而覺得資本主義反而令世界更不自由, 更不民主, 不過離題了, 有機會再討論吧!
我同意閣下飼養者破壞比食用者少, 也認同部分專業和資深飼養者的貢獻, 但是不是每一個飼養者也是"好的飼主", 而壞的飼養者在現今社會是佔絕大多數, 問題就來了, 很多人根本不理會那些魚難不難養, 和有沒有能力便"戍"然飼養, 特別是海水魚, 之前討論過的亞馬遜象魚就是例子, 那種人不論任何品種也想飼養, 喜歡的就不擇手段地得到, 得到後又不懂珍惜, 那麼擇對自然的損耗絕非是慢速的,其次可以作觀賞魚的品種比食用魚更多, 以往沒有商業價值的魚類很多也變成觀賞魚出售, 結果河裡本來得以苟全的魚種也被用作商業用途, 無限制地自由貿易, 那結果會怎樣? 各位應該想得到, 所以最好飼養人工繁殖魚, 減少飼養野生魚, 這個問題不是短時間能解決, 但應該朝著這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