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毛藻 常見度 ★★★★★ x5
可向來說是水族缸裡排名第一最難纏的藻類,
黑毛藻是旋毛藻屬的藻類,由於黑毛藻與鹿角藻都是紅藻,
外觀也有幾分相似,因此也有不少草友相互混淆。
黑毛藻在德國稱之為刷狀藻,但除了比較早期的水族資料,現在台灣已經沒有人在稱呼刷狀藻了。
黑毛藻的韌性特別的強,從酸性至鹼性的環境中都可存活,尤其在硬水當中,
堅硬的刷毛使得唯一可能會啃食黑毛的食藻魚…飛孤…對黑毛藻也興趣。
新添購的水草在入缸之前,最好能做防疫的工作,將水草放入漂白水中浸泡 2 分鐘,
之後再種植於自己的水族缸。
漂白水則建議稀釋成 1/20 來浸泡。
至於一旦成長出來的黑毛藻,則必須動手加以清理,很難自動消失。
一旦成長出來的黑毛藻,很難自動消失,最好連同遭殃的水草一併剷除。
至於黑毛藻的誘發原因,根據Tom Barr的說法,
就是CO2﹗CO2﹗CO2
Tom Barr為了黑毛藻就是CO2弔發的論點,在網路上與許多專家和草友論戰了好幾年。
其中還包括了前美國水族園藝家協會(Aquatic Gardeners Association)的主編Neil Frank .Neil Frank也是美國政府官員,
高濃度CO2能抑制黑毛藻的說法,是德國水草界先發現並提出的,但真正強力捍衛並推廣此一論黑的,要算是TOM BARR了。
簡單的說,黑毛藻的誘發,與水中CO2「不是」或「不穩定」息息相關,
「預防」出現黑毛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在水草光合作用時供給高濃度且穩定的CO2。
坊間許多其他對付黑毛藻的計策,都沒抓到問題的核心要點。
我自己體驗CO2抑制黑毛藻的經驗,必須感謝PH自動控制器。
當時我在看過TOM BARR提出以CO2抑制黑毛藻後,
將原本的PH自動控制器的設定,由原本的6.8調降至6.7來做實驗,想不到黑毛藻從此不再現身。
美國也有草友提出類似的經驗報告。
PH自動控制器的最大優勢是,可以提供「穩定」且「高濃度」的CO2,
這絕非一般計泡器所能比擬的。一般水草愛好者總認為提供固定的CO2氣泡數,就等於提供「穩定」的CO2。
其實不然﹗首先是氣泡的大小並不保一玫,也就是CO2並非我們所假設的「定量」;
其次是水族缸的CO2含量也未能隨時固定,也就是說水族缸的CO2產生與水草的消耗量,並非一成不變的。
換言之︰單靠計泡器的固定氣泡數量,並不擔保水族缸中的CO2濃度處於「穩定」的狀態。
至於CO2的施打,也不須要24小時全日無休,只要在水族缸點燈前30至45分鐘關閉,
黑毛藻就能受到有效的控制。而我個人的實際經驗也證實此一論點。
PH自動控制器能提供水族缸「穩定」的CO2環境,對於預防黑毛藻的效果卓著。
或許我們應該這麼說,將黑毛藻視為水中CO2不是或不穩的指標,
而非萬惡不赦的罪犯。況且也不要特信任水質測試或計泡器,除非我們使用的是PH自動控制器。
黑毛藻的清除方法
從前對付黑毛藻,往往有人會話停光、停糧、停肥,仲話最好搵塊黑布蓋著,以防有光線進入。但試深入
想想,當你聽聽話話完成以上步驟後,你深愛的水草亦會變得衰弱甚至死亡,而黑毛藻卻未能完全清除,
何解﹖因為用不得其法。黑毛藻是一種比水草需求更低的植物,就連最簡單, 燈光昏黃的齋魚缸也有機會
生滿黑毛藻,所以停光、停糧、停肥的方法並不是消除黑毛藻的好方法。
消滅黑毛藻這類頑固的藻類,可嘗試從落藥、生物處理及人手處理三方面做起﹕
落藥方面市面上有數隻可清除黑毛藻的藥物(eg AZOO黑毛藻殺手)都係可以有效清除黑毛藻的,功效亦令人滿意,但
份量要小心使用,往往會因份量難以控制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用時最好將魚缸中的生物(尢其是無脊椎類)
暫時移走,以免傷及無辜,而且建議當黑毛藻非常嚴重時才考慮使用藥物去控制。亦可考慮使用一些除磷
的濾材,儘量除去缸中的致藻原。
生物處理方面如果缸中的黑毛藻情況比較輕微,可嘗試買一些如黑線飛狐(SAE Siamese Algae Eater暹羅飛狐)、螺或
大和藻蝦等等都會吃掉黑毛藻的生物。緊記將工作魚放進缸後,要盡量減低餵飼的份量和次數,最好減至
一星期一次或更長時間,以免工作魚只顧食魚糧而不吃黑毛藻,而且要留意,魚的排泄物過多也是令藻類
生長茂盛的一大因素。
人手處理方面很多人一見到黑毛藻立時就會減光減肥開大Co2,上文已提及黑毛既成因並唔係太光亦未必係太肥,所以亂
減一通並唔係好方法。黑毛藻本身能適應於非常惡劣的環境底下,減光減肥令水草既競爭條件更趨惡劣。
應該做的是換水頻密一點(比平時多一點),或加紫外線燈,可除去水中浮游的藻類苞子,幫助減少黑毛藻
的擴散。另外,將被黑毛藻感染的葉剪掉,儘量除去可見或已知的致藻源, 換水時吸管儘量貼近泥面以便
吸走泥面上藏的污物。亦有人提及臭氧機可以殺死黑毛藻或藻的胞子, 孰真孰假, 有勞看倌自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