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ctalking.com/discuz/thread-439009-1-1.html藻類防治入門(十一):黑毛藻黑毛藻(BBA, Black Brush Algae)可向來說是水族缸裡排名第一最難纏的藻類,黑毛藻是旋毛藻屬(Audouinella)的藻類,由於黑毛藻與鹿角藻都是紅藻,外觀也有幾分相似,因此也有不少草友相互混淆。黑毛藻在德國稱之為刷狀藻(Pinselalgen),但除了比較早期的水族資料,現在台灣已經沒有人在稱呼刷狀藻了。黑毛藻在「最完美水草水族箱」書中稱為刷狀藻。
黑毛藻的韌性特別的強,從酸性至鹼性的環境中都可存活,尤其在硬水當中,堅硬的刷毛使得唯一可能會啃食黑毛的食藻魚~飛狐~對黑毛藻也興趣缺缺。新添購的水草在入缸之前,最好能做防疫的工作,將水草放入漂白水中浸泡 2 分鐘,之後再種植於自己的水族缸。漂白水則建議稀釋成 1/20 來浸泡。至於一旦成長出來的黑毛藻,則必須動手加以清理,很難自動消失。一旦成長出來的黑毛藻,很難自動消失,最好連同遭殃的水草一併剷除。至於黑毛藻的誘發原因,根據的說法,就是CO2!為了黑毛藻就是 CO2 引發的論點,在網路上與許多專家和草友論戰了好幾年。
其中還包括了前美國水族園藝家協會(Aquatic Gardeners Association)的主編 Neil Frank,Neil Frank 也是美國政府官員,曾經到台灣指導環保署的官員們環保方面的相關議題,他在 1996 年時針對黑毛藻寫了一篇很詳盡且受歡迎的文章:Tom Barr 與 Neil Frank 之間的精彩對辯,現在網路上都還查證得到。高農度 CO2 能抑制黑毛藻的說法,是德國水草界先發現並提出的,但真正強力捍衛並推廣此一論點的,要算是 Tom Barr 了。簡單的說,黑毛藻的誘發,與水中 CO2 的「不足」或「不穩定」息息相關,「預防」出現黑毛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水草光合作用時供給高濃度且穩定的 CO2。坊間許多其他對付黑毛藻的計策,都沒抓到問題的核心要點。我自己體驗 CO2 抑制黑毛藻的經驗,必須感謝 pH 自動控制器。當時我在看過 Tom Barr 提出以 CO2 抑制黑毛藻後,將原本的 pH 自動控制器的設定,由原本的 6.8 調降至 6.7 來做實驗,想不到黑毛藻從此不再現身。美國也有草友提出類似的經驗報告。pH 自動控制器的最大優勢是,可以提供「穩定」且「高濃度」的 CO2,這絕非一般計泡器所能比擬的。一般水草愛好者總認為提供固定的 CO2 氣泡數,就等於提供「穩定」的 CO2。
其實不然!首先是氣泡的大小並不保證一致,也就是 CO2 並非我們所假設的「定量」;其次是水族缸的 CO2 含量也未能隨時固定,也就是說水族缸的 CO2 產生與水草的消耗量,並非一成不變的。換言之,單靠計泡器的固定氣泡數量,並不擔保水族缸中的CO2 濃度處於「穩定」的狀態。至於 CO2 的施打,也不須要 24 小時全日無休,根據 Tom Barr 的建議,只要在水族缸點燈前 30 至 45 分鐘開起,並在熄燈前 30 至 45 分鐘關閉,黑毛藻就能受到有效的控制。而我個人的實際經驗也證實此一論點。pH 自動控制器能提供水族缸「穩定」的 CO2 環境,對於預防黑毛藻的效果卓著。或許我們應該這麼說,將黑毛藻視為水中 CO2 不足或不穩的指標,而非萬惡不赦的罪犯。況且也不要特信任水質測試或計泡器,除非我們使用的是 pH 自動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