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ctalking.com/discuz/thread-439009-1-1.html藻類防治入門(九):絨毛藻
絨毛藻(Fuzz algae)是鞘藻屬(Oedogonium)的絲狀綠藻,經常附著於水草的葉片或莖節上,但也有可能自由漂浮,絨毛藻的長度一般在 5-8 mm 左右。很多藻類會混和成長:絨毛藻通常不超過 8 mm,而髮藻通常不超過 4 cm。
能運動的繁殖細胞前端具一輪纖毛。營養繁殖形式為圓柱形細胞頂部形成環形的瘢痕樣結構(頂冠),只有具頂冠的細胞才能產生動孢子或不動孢子,進行無性繁殖。有性繁殖為卵式。<br />雄性絲狀體與雌性絲狀體等大,或其長度只有幾個細胞(這種長度的雄性絲狀體附著於雌性絲狀體上)。雄性絲狀體產生的精子形似具長鞭毛的小孢子。受精後合子形成,合子經過休眠,分裂成四個動孢子,再經萌發形成新的絲狀體。水草缺素造成葉片養分的滲漏,可能是造成絨毛藻附著成長的原因。
絨毛藻並不須要強光來成長,受感染的水草可能因為蒙受缺素影響成長,而使得葉片的養分滲漏至水中。提供水草豐富的營養,能有效預防絨毛藻的發生,尤其是 CO2。對於台灣的草友而言,大和米蝦清理絨毛藻的功效卓著,是最受歡迎的藻類清理生物,此外飛狐、小精靈、大鬍子異形、茉莉魚對於絨毛藻的清理也很有幫助。